网站首页 > 论文格式> 文章内容

论文_百度文库

※发布时间:2017-9-27 15:22:59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论文_育儿理论经验_幼儿教育_教育专区。“望闻问切”本是中医学上用来给病人诊断用的方法,因中医讲究人体平衡,有什么样的病因就会有对应的外在,所以通过观外而知内。因为幼儿不像会伪装行为,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会通过行为语言表露出来。打告就是幼儿内心丰富的外在表现。告是孩子心灵与交流的一种渠道,是孩子丰富情感世界的一种需求,通过“望闻问切”的手读它,使告成为打开幼儿心灵的一扇窗户,使你的教育真正成为幼儿的心灵的急时雨。

  “望闻问切”解读幼儿告宝应县叶挺桥幼儿园 摘要: “望闻问切” 本是中医学上用来给病人诊断用的方法, 因中医讲究人体平衡, 有什么样的病因就会有对应的外在,所以通过观外而知内。因为幼儿不像会 伪装行为, 所以他们的心理活动会通过行为语言表露出来。 打告就是幼儿内 心丰富的外在表现。 告是孩子心灵与交流的一种渠道,是孩子丰富情感 世界的一种需求,通过“望闻问切”的手读它,使告成为打开幼儿心灵 的一扇窗户,使你的教育真正成为幼儿的心灵的急时雨。 关键词: 寻求关注 正文: “望闻问切” 本是中医学上用来给病人诊断用的方法, 因中医讲究人体平衡, 有什么样的病因就会有对应的外在,所以通过观外而知内。幼儿由于对自己对世 界认知有限,不会主动地和发生心灵沟通,但他们不像会伪装行为,幼 儿的心理活动一定会通过行为语言表露出来, 打告就是幼儿内心丰富的外在 表现。我们通过“望、闻、问、切”的手法去解读幼儿的告,了解幼儿的内 心,幼儿的心灵。 解读一:寻求被关注的告 幼儿教师常有这样的体会: 只要有一个孩子来报告某某小朋友尿裤子了,其 他小朋友他们明明看见有人报告了,还要凑上去再报告一次,再而一群孩子都来 跑一趟报告同样一件事, 而且他们知道老师对这件事是了解的。有的老师着急处 理问题,对一拥而上的报告的孩子恼怒不已,大声叫道,我知道了,吓得孩子一 哄而散。有时老师会怀疑人之初性本善吗?这些孩子好像巴不得看别人笑话了。 也许我们要转个思维。 有一次班上另一个老师遇到了同样问题,我心平气和的一 边打发这些看似无聊的告, 我发现孩子报告时带着热切的眼神告诉我,好像 是他帮我发现了一个了不得的事情,我照例说声: “哦,知道了,谢谢你”当我 说谢谢你时,孩子的眼睛亮了一下,然后蹦跳着离去,还得意的向同伴说: “老 师刚才谢谢我了” 我恍然明白孩子想要也许只是老师的一份关注,打告是单 寻求表扬 寻求分享 寻求免责 寻求原谅 告 郝桃郁 独和老师在一起的好机会。 解读二:寻求表扬的告 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告:老师,某某小朋友画还没画好,他乱画,我的 已经画好了。老师可要注意哟,这个告的后面部分才是重点,我的已经画好 了。 这个狡猾的小家伙他为了让老师先睹他的画作,想用这样的报告成功地吸引 了老师的注意。如果老师不“望闻问切”一下,就会更关心某某乱画事情。会有 这样一个场景出现: “是吗,他乱画,我看看。 ” “老师,我画好了,你看” ,当你 没画好的孩子时,不知道有没有发现身后那个沮丧的报告者。 解读三:寻求分享的告 班上幼儿家境并不相同, 有一些孩子会带些新奇的玩具来幼儿园,引得周围 的孩子眼热的看着他。 这时候也会有孩子来打告,某某小朋友带玩具来幼儿 园,如果你果断收了玩具,会看到一桌幼儿失望的眼神,接着打告的孩子会 受到其他幼儿的排挤, 不和他玩的冷。 这就是我们没有真正解读这个告, 这个玩具的出现有许多孩子都知道,为什么他们不报告,因为他们一起在玩这个 玩具,而打告者没能参与,但他也想玩,他的告是寻找分享的机会,而 老师却了所有孩子的好奇心,这并非打告孩子的本意。而且这样简单粗 暴的处理会加剧幼儿之间的矛盾。正确的做法是:提供分享的机会,满足幼儿的 好奇心。 解读四:寻求免责的告 吃早点时,不允许一边吃东西一边讲话,总有一两个孩子窃窃私语,你的目 光扫视过去,恰好与一幼儿相对,有时幼儿会立刻闭嘴,有时会发生这样一个小 报告:与你目光相对的幼儿立刻报告:某某小朋友讲话。这时老师会非常这 样的孩子,会问:你没有讲话吗?如果你“望闻问切”一下,就会发现这类幼儿 都非常胆小,他们对老师的爱很怀疑,唯恐老师不喜欢他。我的做法是:切脉问 询,和煦处理。让幼儿肯定老师的爱,也要知道承担责任是勇敢的表现。 解读五:寻求原谅的告 与幼儿在一起的每一天,我们都在报告声中度过,于是老师常常表面应付, 大而化之。 于是会有这样一个现象发生, 被别人举报过的孩子, 你简单之后, 他会不停的来报告别的孩子。有时别人一个小小声音,他也要来向你报告一声, 你不胜其烦,用不耐烦的声音来打发他,却没有发现他失望的眼神。有一次我生 气地对一个不停报告的孩子说: “你报告这么多人,先别管别人,管好你自己再 说。 ”他看着我委屈地: “老师,刚刚那么人打闹,我没有打闹。 ”哦,原来 犯错被老师处理的孩子希望再次得到老师的原谅,他用不停的报告来表明,他们 闹,我没闹,我已改正错误了。正确的做法是:用一个肯定的眼神给他安慰,相 信自己早已得到老师的原谅。 告是孩子心灵与交流的一种渠道,是孩子丰富情感世界的一种需 求,通过“望闻问切”的手读它,使告成为打开幼儿心灵的一扇窗户, 使你的教育真正成为幼儿的心灵的急时雨。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