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参考文献> 文章内容

致敬思想! 六位系主任院长共话:“哲学与时代担当”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系)成立6

※发布时间:2016-11-1 11:01:52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

  编辑部推出三大措施扶持青年学者

  《探索与争鸣》第二届全国青年理论创新奖征文

  活动进行中(点击蓝色标题可查看)

  10月29日,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系)成立60周年庆典日,来自世界各地的哲学界同仁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共同致敬思想!

  作为一本关注思想与现实的刊物,《探索与争鸣》杂志自1985年创刊起就与复旦哲学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来,我刊编辑部与复旦哲学学院交往颇深,很多先生都是我们忠实的支持者,并在相互交往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半个甲子的学术交往让我们成为了最亲密的朋友与知已,愿今后,我刊编辑部能与复旦哲学学院一起,风雨兼程、携手共进,以深切的现实关怀和高远的思想引领为旗帜,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关注现实,引领社会。一同追求学术与思想事业的时代担当。

  祝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系)成立60周年!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

  哲学与时代担当

  来源微信公众号“复旦哲院学生”(ID:FDU016)

  “扎根学术,守护思想,引领社会”

  始终是复旦大学哲学学科的传统

  “哲学的时代担当”

  则是周年院(系)庆的主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

  哲院历史上的六位系主任/院长

  解读“哲学与时代担当”

  走进六十年间的浮沉与荣耀

  我生于1926年,今年已是90老叟,哲学系(学院)也创建60周年了。回想过去,最多的,是在复旦哲学系工作的时光;想得最多的问题,是办好一个系(院)、一个学校靠什么。甲子回眸,岁月蹉跎,无尽感慨,正反经验历历在目,反思的结果可以用三句话概括。

  第一,有思想,才能育出思想。大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是培养人。回顾过去几十年,大学不时被“见物不见人”的阴影笼罩。多见“大楼”拔地而起,打开校刊,多见“大成果”、“大典礼”、“大会议”登满,却鲜见“大师”和杰出新人的身影。一个系(院),一个学校要有崇高、正确的办学思想,才能培育出有思想的“大写的人”。“大写的人”,应当“脊梁是笔直的,人格是闪亮的”。有此品格的毕业生,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崇高、正确的思想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是四个字:“追求真理”。世界著名大学中有不少是以“追求真理”的名言作为校训的,比如:哈佛大学的“要与真理为友”,耶鲁大学的“光明与真理”,牛津大学的“真理是我的老师,主照亮我”,前燕京大学的“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务”,前圣约翰大学“光明与真理”。我们复旦大学也以追求真善美作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引自《论语子张》,是子夏之言。现在校训已将最后一句隐去,我猜想是复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有意的,藏而不露,引人深思追求。

  有追求真理的要求,才能使学生有正确的方向和崇高的愿望,不致流于庸俗、低俗、媚俗。特别在今天功利主义气氛甚浓的社会中,更是如此。首任系主胡曲园老在世时经常告诫我们:要经得起寂寞,要沉下去做学问。文科的学问要靠积累,要像堆大山一样垒起来,这样才能从中悟出真理。办好哲学系,要从实际出发。建系初,胡曲老就指出不要全盘照搬苏联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的模式。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他重视学科的长远建设,在1964到1965年间延聘外校教授来讲授宗教课时,他指定两位研究生去随堂听课,希望他们以后把这门课接过来。我们哲学学院今天以“守护思想,引领时代”作为系(院)训,能成为全国哲学院系中有一定知名度的院系,这与胡曲老的办学思想的指引是分不开的。

  第二,编好教材,才能出好人才。办好一个系(院)、一所大学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出好人才。靠的是什么呢?要靠教师。教师靠什么培养学生呢?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有好教材。这是长期教学改革经验的总结。

  1961年中宣部周扬副部长主持总结58年“教改”的经验教训时,提出决定召开全国文科教材编写会议,要求以教材建设带动文科的改革和建设。教材凝聚了这门学科、这个领域一代又一代人长期研究的成果,也反映了当前这个学科、领域发展的最新成就。好教材像一座矿藏,是学生挖取不尽的宝藏。教师老了,教材还可以留下。教材编写的过程,也是扶植年轻教师的过程。上个世纪60年代,胡曲园老主编《形式逻辑》全国统编教材,七八十年代全增瑕老主编《西方哲学史》教材,为全国高校所采用;刘放桐教授主编的《现代西方哲学》教材,被教育部评为优秀教材。我系在教材建设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三,有特色,才出色。什么叫“出色”?综观国内外名校,不少规模不大,却很出色,很有名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解放前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等。它们很知名,因为有特色。现在有些学校赶“一流”是追求“大而全”,学生以万计,学科以百计,校区以十计,却仍然达不到“一流”,重要的原因之一,恐怕是由于没有特色吧!

  回顾我们哲学系(学院),从来都是一个小系,学生不多,教师也不多。上世纪60年代开始按照中宣部周扬副部长的意见,以研究现代西方哲学为特色,使哲学系(学院)成为有影响的院系。正如北大资深教授黄柟森在祝贺我们建系50周年的贺词中所说:“复旦大学哲学系……五十年来培育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根基,哲学整体也居全国前列。尤以西方哲学见长。”事实告诉我们有特色才能出色、知名。以上这些话不一定准确、妥当,但这是我的肺腑之言。祝愿哲学系(学院)的师生们把自己塑造成与众不同的人才,为哲学学科、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2

  真正的理论都经过时间的磨练

  李继宗1988-1992年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1983年初经全系教师选举,我和林永民当选哲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暂缺。此后一段时间,除系里工作外,我还在筹划1983年6月在桂林召开的现代科学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术研讨会。1981年,我与几位中央党校的学友经常讨论现代科学理论,特别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普里戈金耗散结构论、量子力学、系统论等取得的成果对于当代哲学、当代认识论产生的巨大冲击。当时我们商定,要召开一次以中青年学者为主的现代科学发展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学术研讨会。经多方努力,会议终于在1983年6月2日到6月10日在桂林陆军学校召开。

  会前我分别向总支和林永民谈了会议的筹备情况,林永民很赞成,说多让研究生参加。会议名义上是由中央党校几位学员所在的“复旦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学院,桂林医学等联合发起”,实际上就是我们复旦哲学系主办的。为使会议开得更好,让复旦哲学系的研究生在理论界产生更大影响,会前我召集了谢遐龄、俞吾金、吴晓明等几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开了两次会,要彰显复旦哲学系的风格和水平,用新思想、新观点来影响理论界。他们除每人写自己的发言稿外,还准备了一份代表复旦哲学系的集体发言稿。这个发言稿要观点鲜明,有新意,能反映当代认识论的最新成果;要提纲挈领,成为一个具有纲领性、宣言性的文献;对贫乏保守的哲学现状有所冲击,又能展现复旦哲学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和实力。这篇发言稿定名为《关于认识论的几点意见(草稿)》,共十条。用今天的话说,这个发言稿在当年就体现了哲学系的时代担当。

  会议按计划顺利进行,8天的会发了20份简报,很受欢迎。最终在研究生一再强烈要求下,会议结束前一天由一位博士生代表大家作了发言。发言一结束就引起了强烈反响,代表们认为这是一份从未听到过的、高质量的发言,令人耳目一新,对促进知识论研究很有意义,一致要求把稿子印发给大家。但也有些人有不同看法,认为否认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并逐条批评了复旦的发言。时候,有关部门的内刊登了发言稿的简要内容,加了按语。之后,研究生们被办了一个多月的学习班,每人都作了检查。

  30多年过去了,回顾那段历史,反思一下理论工作走过的艰辛险阻的道路,不是没有意义的。解放思想,即使在学术领域也不完全是个学术问题。

  1988年9月,我被选为哲学系系主任,积极和兄弟院校哲学系建立联系,相互学习,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如李泽厚、李宝恒等来我系讲学等。1989年10月前往苏联与莫斯科大学哲学系、基辅大学哲学系建立系级交流,造访了曾在我系留学的季达连柯任所长的远东研究所,1990年邀请曾帮助我系建系的苏联专家、原莫斯科大学哲学系系主任柯希切夫来我系讲学访问,这些学术活动的效果都很好。

  33年前复旦哲学系在哲学领域抓住了时代的机遇,冲破了意识形态的雾霾,在桂林会议上发出了与时俱进的声音,成就了时代的担当。30多年过去了,国际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世界在全球化、智能化、网络化、民主化;改革开放、创新协调、包容和谐成为时代的主旨。

  哲学说到底就是关于“人”的理性思维,是时代的理性担当。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中国的哲学更需要建构与现代人、现代社会相适应的新哲学。为此,我想对复旦哲学学院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希望。

  一是要创新,不光是学术理论创新,思想方法、人才培养、制度体制、专业教学等各个方面都应该有新特色、新面貌、新气象。这些年学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少成绩,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赞赏,可以说走向了世界;但还不能说对世界有所影响,还必须继续努力,只有在学术上有真正有重大的、原创性的理论成果,才是真正的“创”与“新”。

  二是走自己的路,有意识的主体性,不随波逐流、人云亦云,最好能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学派。哲学不是为一时一事服务的宣传工具。应该强调它的普遍性、一般性,而不是依存于一时的理论口号。

  三是要有历史性,我们的理论应该是能够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而非具体的“实践检验”。真正的理论都是经过时光的磨炼、砥砺、积淀的。中国的孔孟老庄,西方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都是这样的理论,至今仍然有价值。反之,过去的很多说法现在还有多少价值?只有历史性的哲学才是代表着时代使命与需要的哲学,才是时代的担当。

  3

  融哲学于时代,化历史为动力

  黄颂杰1992-1995年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创建于1956年的复旦大学哲学系(学院),在共和国的阳光和风雨中已经走过了60个春秋。甲子岁月最易引发人们的追忆、思索和遐想。我于1957年的反右风暴之中跨进复旦校门,经历哲学系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寒窗十年”之后的1968年,在“文革”风暴之中告别复旦,前往西北大学某研究所,1975年又调回复旦哲学系。1986年春、1988年秋连续二届被推选为系副主任,主管教学,1992年接任系主任,至1995年秋卸任,担任哲学系行政工作总共差不多十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哲学系是复旦园内最年轻的系,在全国屈指可数的哲学系中也是比较弱小的系。经过60年的努力和发展,复旦哲学系在复旦园内已成为与文、史齐名的人文社科基础学科之一,在全国为数众多的哲学系(综合性大学几乎都已设立)中已名列前茅,甚至可以进入前三甲行列,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知名度。取得这样的发展、进步确实是值得庆贺、高兴的。

  哲学从来就与时代、与人类社会紧密相关,为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提供精神产品,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存在。复旦哲学系的创建就缘于两方面的需要:共和国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想斗争的需要,社会主义建设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需要。60年的历史表明,哲学系首先是适应前者的需要,为前者服务,尤其是头20年;后20年则逐渐认识到后者的重要性,近20年更明白了这两方面实为一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头20年我们处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中,“斗争哲学”居于主导地位,苏联模式的哲学原理盘踞着我们的哲学舞台,哲学系不可能置身其外。但系主任胡曲园却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强调“对立的统一是辩证法的核心”(《学术月刊》1957年第3、8期),矛头直至苏联哲学权威;又批评“大跃进”中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是唯心主义。他因此而被看作“只专不红”、“右倾思潮”代表,遭受批判。但他坚持追求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矢志不移。因此,在他领导下的哲学系并不全盘照搬苏联模式,抓阶级斗争也不排斥对学术的尊重和发展,一有机会就紧紧抓住。1961年高教60条一出台,哲学系立即开始教材建设和正规研究生教育制度建设,在全国率先开设现代西方哲学和世界三大宗教课程。胡曲园、全增嘏、严北溟、陈珪如、王蘧常五位贤哲为各门课程和专业学科奠定了基础,带领和培养了五六十年代的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哲学系创建和随后成长时期的骨干、中坚力量。

  1976年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了时代的主题。7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哲学系在复兴中快速成长壮大。不仅恢复了建系时期的各门课程,而且开设了许多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新课程,加强了硕士博士学科点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积聚了一大批青年英才,如已故的俞吾金、汪堂家。80年代,刘放桐等编著的《现代西方哲学》和全增嘏主编的《西方哲学史》适应了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迫切希望了解西方学术的要求,受到学界赞誉和政府奖励,使西方哲学学科和复旦哲学系的学术地位得到很大提升。90年代马哲学科建设逐步凸显,并与西哲学科结合,硕果累累,促使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在国内领先。90年代末新世纪初先后成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创新研究基地。西哲、马哲成为全国重点博士点,复旦哲学系的学术地位再次获得提升。新世纪以来,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中哲学科也迅速崛起。在三大学科崛起的同时,科哲、伦理、宗教、逻辑、美学等学科也相应地迅速壮大。全方位而又有重点和特色的发展,使复旦哲学系成为全国重点一级学科,跻身全国一流哲学学科行列。新世纪以来许多哲学才俊的引进,弥补学科之缺陷,提振学术之威力。哲学学院的成立更拓展了学科内外发展的空间,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和合作渐成常态,学科之间的界限不断被破除,不仅在哲学类二级学科之间消除壁垒屏障,沟通互动,而且跨越一级学科之间界限,致使哲学分支学科、交叉学科、实践哲学学科日趋繁荣。这种发展趋势合乎国际哲学潮流,利于中国哲学跨越文化之间界限而走向世界。哲学学院为此而采取了种种措施,复旦哲人为此而殚思极虑。

  中华民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业不仅有物的展现,更需要思的守护。哲学之思应为时代思想之精华,社会文明之灵魂。相对于源远流长的哲学史,一个甲子的历史不啻一朵浪花。然而历史如一面聚光镜,其力犹如一支杠杆。融哲学于时代,化历史为动力。愿哲学之树长青,中华伟业繁荣昌盛。

  4

  尊崇学术守护思想

  吴晓明1999-2004年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2006-2011年担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今年值复旦大学哲学系(学院)成立60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比较复旦大学的其他系科,哲学系是成立较晚也较小的一个系。它之所以能在60年的发展中逐渐强盛并取得今日之地位是由于“尊崇学术,守护思想”的一贯宗旨,是由于这一宗旨高度地契合于时代的要求。

  我第一次担任系主任是自1999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哲学系不仅取得了教育部的重点研究基地,而且是在先前空白的局面下同时获得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这根本不是个人的功劳,而是哲学系几十年学科建设的结果。这一学科建设的根本之点即在于尊崇学术。我是1978年春进入复旦哲学系求学的,当时还能得到建系元老的亲炙。现在回想起来,胡曲园、全增嘏、严北溟、王籧常、陈圭如诸先生交给我们什么?一言以蔽之,尊崇学术。那时活跃在讲坛上的如刘放桐,陈晶璇,潘富恩,余培源,黄颂杰等中年教师在课堂上传授了许多知识,但交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仍然是尊崇学术。在这样的气氛中熏之陶之,自然也使我们这批学生(如俞吾金,王雷泉,张汝伦,孙承叔,王德峰等)把这种风尚作为传统承继下来。哲学系固然给了我们很多东西,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恰恰是尊崇学术这样一种一脉流传的精神气质。

  在复旦大学哲学系,尊崇学术的风气通过以下几个方面非常突出地表现出来。第一,高度重视经典原著。从本科生到博士生,无不读原著,无不奉经典为圭臬。我还记得,当时哲学系是从北大邀请了张世英教授来为我们讲授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第二,无比爱惜人才。这是复旦哲学系异常突出的一点,无论哪一辈老师,也根本无关乎专业,学生稍显才华,便爱惜有加,唯恐提携奖掖不及,这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第三,绝无学科壁垒。学科间的探讨与对话,在复旦哲学系是如此自然而然,以至于很难想象哪个学科可以画地为牢。我读书时的专业是马哲,但同样向王籧常,严北溟,陈晶璇,黄颂杰等其他专业的老师请益。刘放桐和俞吾金教授积极倡导马哲与西哲的对话,在哲学系实际上普遍开展的诸学科之间的对话,正是在这样的学术氛围中才富于内在地开展出来,也才是具有积极效果的。最后,由于以上诸项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学术共同体。这个学术共同体包含不同学科的教师,包含相异的立场和观点,也包含截然不同的性格与才情,总之是包含各色人等,充斥着异见和争执,但这个共同体却是有机的,团结的,青春化的和充满活力的。一句话,这个学术共同体的文化没有成为机械性的和装饰性的文化。用中国的术语来说,它“和而不同”,用尼采的话来说,它是有一种强大的“可塑力”。几十年来,当我充满感激之情回望复旦哲学系时,正是这样的学术共同体让我感到弥足珍贵。

  我第二次担任系主任是自2006-2011年,这期间哲学系改系建院。在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评中,我们增加了一个二级学科的重点学科,并成为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这一标志性成果固然是由于哲学系数十年的积累和努力,也是因为我们的学术方向高度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尊崇学术无疑是哲学系的立身之本,而在我们的时代处境中,哲学学术又必需能够忠实地守护并积极地开启思想。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无非是把握在思想中的时代。倘若哲学学术疏离并且弃绝思想的事情,那么它也就在其根茎处枯萎了。我认为复旦哲学系60年来的成绩,归根到底在于它尊崇的是“为思想的学术”,也就是说,它在培植学术的同时守护着思想。尽管在思想之路上的收获不可能一蹴而就,但这种守护作为学术方向来说却是至关根本的。它不仅由哲学学术的本性所提示,而且也为我们面临的时代任务所驱使。就中国学术的总体而言,如果说过去的30多年在对外学习方面固而也在学术的形式方面成果丰硕,那么,它在思想的开展方面正有待于极大地向前推进。思想的意义在于把握并切中“现实”,因此我们面临的思想任务便指向中国社会的实体性内容本身。这是哲学学术的时代使命,正是当今中国的历史性实践将这一重任托付给我们。如果说复旦哲学学院在过去的60年中不断地培育并滋养着以思想为目标的学术,那么,哲学学院的未来就取决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坚守并拓展这样的学术。其所以如此的理由在于:哲学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当务之急。

  5

  思考时代的本质和走向

  孙承叔2003-2006年担任复旦大学哲学系系主任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人民最精致、最珍贵的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因而,时代性和人民性始终是哲学思维的最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传承文明,因而作为大学哲学教育,它的根本使命是把每一时代人类最精致、最珍贵的时代精神传承给学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史的方面,二是当代的人类文明精髓。黑格尔也认为:“哲学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哲学的历史是世界的历史的最内在的核心。”从这个方面讲,1995年至1996年俞吾金领导的哲学系课程体系改革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强调了本科、硕士、博士三级课程的系统化,而且把马哲、中哲、西哲(包括现代西方哲学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三大史类与哲学原理、概论一起定为哲学系每个学生都必须修的核心课程。不仅强调史,而且强调以经典为核心的传承哲学文明的原则,强调每一个硕士生都必须学习《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纯粹理性批判》《周易》,即马中西各一门经典著作,每一个博士生都必须学习《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精神现象学》《传习录》马哲、中哲、西哲各一门经典著作,为哲学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强调经典和哲学史是哲学系的传统,胡曲园系主任早就写过专门的论文《把学习理论和学习哲学史结合起来》,黄颂杰、俞吾金、吴晓明系主任本身就是哲学史家。

  与史相比,传承当代人类文明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每一时代人们往往会遇到相同的时代课题,而且问题越多,越复杂越需要哲学思维,因而能不能开放式地及时地吸收最有价值的人类文明是衡量教育好坏的根本标准。从这方面讲,复旦哲学系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索和解决时代课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到生活世界、公共领域、国家问题、生态问题、公民社会、帝国问题讨论,无不引领和推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中国现代社会的思考与发展,复旦哲学系在今天的学术和科研地位与这种主动吸收时代文明有很大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地域的限制,坚持人类文明也没有地域的限制,只有不断地与时代对话,吸收最有价值的当代人类文明,我们的事业才能真正发展。这是由哲学的性质和使命决定的。哲学系长期主张马中西对话,主张哲学与经济、哲学与政治、哲学与社会的对话,主张发展交叉学科,主张与国外平等地交流,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发展。这是哲学生命力的源泉。

  哲学的真正担当是对时代和人民的担当。因而哲学研究不能停留于书本,而要切入时代,切入真正的社会生活。1996年至1998年,针对大批工人下岗,复旦哲学系组织学生进行了为期三年的大型社会调查――上海市再就业工程调查,不仅为上海市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而且锤炼了学生的立场,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社会的现实,体验到了人民的疾苦。对于哲学而言,立场的锤炼有时比观点更加重要,观点往往是由立场决定的。在当代,是站在资本的立场,还是站在人民立场,将决定一个哲学家的真正价值。正是站在人民的立场,胡曲园教授才敢在反右扩大化时期公开批判斯大林为代表的只讲斗争,不讲统一的形而上学观点,才敢在大跃进时公开批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唯心主义。在改革开放初期,与林永民教授一起,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和真理没有阶级性,受到胡耀邦书记的赞扬。关注现实,是复旦的传统,吴晓明经常强调要切入时代,号召哲学系为时代而思,其本质就是要切入真正的现实生活,思考时代的本质和走向。

  谢希德校长在哲学系发展最困难时期说:“复旦可以没有其他系,但不能没有哲学系。”就是看到了哲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本质,我们只有传承人类的文明,吸收当代的文明,站在人民和社会的立场上,思考时代的本质和走向,我们才能真正引领社会,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这是真正的哲学担当,也是我们的努力方向。

  6

  自由而有力的哲学生活

  孙向晨2011-2016年担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传统中,对于学生的培养永远是第一位的。学院的宗旨是“学术立院,育人为本”,哲学的时代担当永远包涵着努力培养出具有哲学头脑的人才这一深刻要求。在哲学学院建院(系)60周年之际,回顾我们所培养的系友,我们深深地为他们的成就,为他们的贡献感到骄傲。就这些年的工作而言,2005年、2009年、2014年学院连续三次、连续三届班子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由此也可见学院对于学生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

  “哲学+”的培养理念。“哲学+”的理念并不是一个时髦说法,这是由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当任何一个领域的反思深入到最根本时,即进入到了哲学思考的层面。哲学与其说更多的不是一个研究领域,不如说而是一个研究层次。在牛津等古老的大学中,哲学常以“哲学+”的专业方式存在,比如“哲学+物理”、“哲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政治+经济”等;复旦哲学学院强化“哲学+”的人才培养理念,就是要求学生未来无论从事学术研究或是其他工作,都必须首先努力学好哲学,这是事业开始的基础;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倾向,拓展面向学术或面向社会的其他知识及技能。

  “专业分流”的课程体系。哲学首先是头脑的训练,这种训练必须要有自己的路径和循序渐进的步骤。相比国外哲学系,中国大学的哲学课程体系较为庞杂,为此我们在哲学学院内部细化出“哲学专业”、“宗教学专业”、“国学专业”以及“逻辑与科学哲学”的第二专业,使哲院的学生起码在一个学术方院的学生至少在一个学术方向上有比较深入的训练。同时,在每一个专业方向上,我们把课程分为基础课、进阶课和高阶课三个等级,明确每一个阶段的要求。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使哲学学院的学生能够在自己适合的领域里训练出敏锐的问题意识和严密的思辨能力。

  “全员导师制”的制度设计。2012年哲学学院在本科生阶段首次实施了全员导师制的计划。学院要求每7-8本科生配备一位导师,使学生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有教师的在场陪伴,这一样措施旨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同时使学生工作与导师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事实证明,这一制度对于学生的成熟与成长有着极大的保障作用。

  “鼓励出国交流”的政策导向。今天学生出国交流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出国概念已经迥然有别。在全球化时代,作为一个大国的哲学专业的学生,他一定要有在完全异质陌生的文化环境中学习与生活的能力,真正在生活中懂得如何去认识与理解他者。通过学院与学校的配套措施,哲院学生出国交流的比率非常高。以2016届的同学为例,他们中有75%的同学在复旦期间有国际交流经历,这大大拓展了他们的国际视野,加深了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培养自信”的学生文化。与其他学院相比,哲学学院的学生数量比较非常少,一届学生只有60人左右。虽然只有这点“人口”基数小,哲学学院学生的表现却令人瞩目非常出色,除了在学术上的优异表现外,他们还获得过复旦的足球冠军、篮球冠军、歌咏比赛冠军;在你想不到的很多地方,灵动着他们的创意,表演话剧、写作小说、创作动漫等等。哲院的学生充满了自信,充满了热情;他们懂得如何使自己的才能得到发挥。一个善于思考的头脑是任何事业的基础。通过与历史上最智慧头脑的对话,哲院的同学们深深地懂得思考之于生活的意义,并在思考的基础上建立对自己学业、生活以及未来的自信。这是一种源自思考的自信,一种源自敏锐头脑的自信。

  “享受自由”的创造力根基。同学们从中学到大学,经过高考的激烈竞争进入复旦,进入这一方自由的天地。有些同学也许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从相对刻板、机械的学习方式中解放自己,不知如何解放自己的天性。但是,大学的灵魂就是自由,如何塑造自由灵魂,如何享受自由生活,如何从自由中勃发出我们的创造力,是全部大学生活的主旨。这一点对哲学学院的同学尤其重要。用“自由而无用的”来形容复旦,我不太认同。尽管我们可以在哲学上把它解释得很玄妙,但在生活上它却透露着散淡和无力。基于哲学的训练,哲院学生应该是“自由而有力的”。力量的基石就在于自由。在读哲学的过程中同学们会越来越认识到为什么自由是哲学的主题,拥抱自由关乎人类的尊严,而逃避自由将会给人类带来何等的灾难。体认自由精神、捍卫自由尊严是哲学的首要使命。应该说,自由就是我们的生命,就是学术的生命。但自由并不是一种任性,并不是一种放纵;自由是我们的见识,是我们的责任,是我们的抱负,是我们的愿景;所有的创造力都来源于自由精神的勃发。

  哲学的生命正在于这样一个个人格的健康成长。

  人文社科学者的平台

  《探索与争鸣》

  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联系电话:

  投稿邮箱:ta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