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参考文献> 文章内容

环保范例丨太湖风光的背后:无锡铁腕治污科学治太荣登美丽中国先锋榜!

※发布时间:2019-10-17 22:48:32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推背图原文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流域面积36895平方公里,行政区划分属江苏、浙江、上海和安徽三省一市,其中太湖水域面积2338 km2,湖岸线公里。太湖流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大中城市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太湖流域总人口6028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4%;P 72779亿元,占全国P的9.8%;人均P12.1万元,是全国人均P的2.2倍,城镇化率达72.6%。

  无锡地处太湖西北部,拥有太湖水面面积758平方公里,包括五里湖、梅梁湖、宜兴西部沿岸区和贡湖的一部分,占全湖总面积的32.4%;占有太湖岸线公里,约占沿湖总岸线年以来,无锡市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的决策部署,把太湖治理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国家治理总体方案和省实施方案,组织全市上下开展治太保源“6699行动”和环保优先“八大行动”,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重,全力以赴确保太湖安全度夏,化危为机、真抓实干,铁腕治污、科学治太,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593.3亿元(其中无锡地方投资515亿,占87%),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累计实施太湖治理重点工程5321个,治太工程完成率名列全省前茅,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明显改善,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8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符合Ⅳ类水平,定类指标总磷浓度0.083毫克/升,同比下降1.2%;化学需氧量18毫克/升,符合Ⅲ类标准;氨氮0.18毫克/升,符合Ⅱ类标准;高锰酸盐指数4.0毫克/升,符合Ⅱ类标准;总氮作为单独评价指标,浓度1.26毫克/升,同比下降22.2%,符合Ⅳ类标准;综合营养状态指数56.8,同比下降0.2,水体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改善幅度大于全太湖,主要指标好于全太湖,总氮浓度近30年来首次达到Ⅳ类标准。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逐年提高,从三年前的28.9%提高到64.4%,全省排名提升3位。河道水质趋于改善,在已全面展开综合整治的161条河道中,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道由29条增加到56条。

  太湖流域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腹地,总面积3.69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流域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污染物排放量不断增加,虽然江苏省、浙江省、上海市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水恶化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2007年5月底,由于太湖蓝藻暴发等原因,导致无锡市水源地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了当地近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国务院对无锡市供水危机和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高度重视。时任总理作出重要批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多年,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起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请发展委牵头会同江苏等地方、水利、环保、建设等部门,认真调查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加大综合治理力度,研究提出具体的治理方案和措施。”,2008年6月份,国务院先后在无锡市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座谈会”和“太湖、巢湖、滇池污染防治座谈会”,总理等国务院领导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总理明确指出:“要把治理三湖作为国家生态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摆在更加突出、更加紧迫、更加重要的,高标准、严要求,采取更有力、更的措施,预防三湖再次发生污染事件,不懈地把三湖整治好。”

  根据国务院领导同志的重要和会议,发展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启动了《太湖流域水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的编制工作。无锡是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的核心区域。2007年以来,无锡市根据国家、省、市治太工作的需要,积极开展了应急保障、控源截污、面源治理、生态修复等一系列治理工程和任务,在资金投入和项目建设上完成了国家和省年度治太实施方案的内容,体现了无锡市委市对太湖治理的高度重视和治理决心。但由于无锡太湖区域水体密布、水系复杂且较为平坦、水体流动性差,受上游入境水质影响较大,且区域内人口密集,产业结构偏重,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仍在,目前无锡水治理在取得阶段性的同时,仍存在诸多问题,无锡市水及生态质量尚未根本改善,虽然部分区域水质改善比较明显,但与绿色流域和生态流域的建设目标还有差距,太湖水污染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必须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近年来,太湖水质明显改善,2018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符合Ⅳ类水平,主要指标好于全太湖,改善幅度大于全太湖,其中定类指标总磷浓度为0.083毫克/升,化学需氧量符合Ⅲ类标准;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符合Ⅱ类标准;总氮浓度为1.26毫克/升,近30年来首次达到Ⅳ类标准。41个重点考核断面38个达标,水质达标率92.7%,超出年度考核目标(90.2%)2.5个百分点,在流域五市中名列前茅。13条主要出入湖河流中,达到Ⅱ类和Ⅲ类的有10条,连续6年未出现Ⅴ类和劣Ⅴ类水体。与2007年相比,2018年太湖无锡水域主要水质明显改善,其中高锰酸盐指数下降27.3%,总氮下降68.4%,总磷下降27.8%,氨氮下降88.4%,化学需氧量下降47.1%,富营养化指数由65.5下降到56.8,湖体由中度富营养化转为轻度富营养化。

  一是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我市在太湖流域率先出台《关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无锡太湖区的决定》,将全市域划为太湖区,其中一二级区占全市面积的53.38%。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关停2819家,搬迁入园工业企业3245家,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137家,1988家企业通过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否决和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拟建项目2000多个。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670亿元、增长18%,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51.5%。

  二是从严管控生态红线个区域为省级生态红线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8.69%,占比位列全省第二。制定出台了《无锡市生态红线区域监督管理考核暂行办法》,生态红线,大力开展生态补偿,生态补偿范围覆盖两市五区。全面开展沿太湖500米范围内退耕、退渔、退居,建设生态防护林和生态绿地,累计实施了28个省级重点湿地工程,修复面积达5.1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26.1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68%,在全省率先建成“国家森林城市”,在全国设区地级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并在全国率先建成生态城市群。

  制定《无锡市突发供水危机专项应急预案》、《无锡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突发污染事件应急预案》,每年组织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状况评估、专项执法检查和应急演练。将太湖沙渚取水口外延3公里,取水口水质全面提升,以太湖为水源的自来水制水工艺实现原水预处理和出厂水深度处理全覆盖。开辟了长江第二水源地,总供水能力达245万吨/日,同时建成连接各水厂的“安全供水高速通道”,形成长江、太湖“双源供水、双重保险”的供水格局。

  全市已建成覆盖所有城镇的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51座,日处理能力达到238.5余万吨,县级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全部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目前正按照《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18),加快推进太湖一二级区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强力推进污水管网建设,新建管网超过4500公里,全市污水主管网总长度达到8700余公里,基本实现城乡全覆盖。广泛开展“排水达标区”创建活动,共创建5081余块排水达标区,覆盖面积超过910平方公里。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污水处理厂污泥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根据《江苏省太湖蓝藻暴发应急预案》、《江苏省太湖湖泛应急预案》,制定出台《无锡市太湖安全度夏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太湖蓝藻暴发、水草腐烂和湖泛发生的各项应急防控措施,全面实施夏季蓝藻水草打捞和处置。完成太湖清淤面积65.14平方公里,清淤量2266万立方米,连续十一年实施“引江济太”,通过望虞河引长江水入太湖超过97.32亿立方米。走马塘拓浚延伸工程和新沟河延伸拓浚工程建成。共建成各类型藻水分离站15座、移动藻水分离车5辆,总处理能力约5万吨藻水/日,2007年以来全市已累计打捞蓝藻超过1400万吨。建成日处理1000吨藻泥的压滤干化焚烧项目,正在建设3万吨/年的藻泥蒸汽干化项目,可彻底解决蓝藻藻泥后续处置问题。

  制定《无锡市河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 2016-2020 年)》,按照“属地负责、一河一策、协调推进、综合治理、确保达标”的工作原则,大力开展全市河道整治,统筹推进控源截污、河岸整治、清淤疏浚、调水引流、生态修复,改善河道水质,提升流域水质量。161条重点整治河道优于Ⅲ类水质的河道由29条增加到56条,45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逐年提高,从三年前的28.9%提高到64.4%,全省排名提升3位。

  全市共建成95个水质自动监测站(含湖体15个浮动站),在太湖湖体布设了21个蓝藻巡视点,沿岸建设了13个蓝藻分布视频系统,配备了太湖水应急监测船,同时利用卫星加强遥感监测,形成了定时、在线、快速、全天候的监测体系。通过346家重点企业安装的391台(套)在线仪,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在线。加大环保执度,近五年来,全市环保执法人员每年出动超过10万人次,检查企业超过4万厂次, 查处违法案件4752起。无锡处于全省太湖治理的“前沿重阵”(清淤量占全省的70%,蓝藻打捞量占全省90%),治太任务十分繁重。过去的十年是无锡太湖治理投入最多、力度最强、工作最实、成效最大的十年。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722亿元,铁腕治污,科学治太,累计实施太湖治理重点工程5582个,治太工程完成率名列全省前茅,连续十一年实现太湖安全度夏,完成“两个确保”的目标。2018年,我市在全省治太工作综合考核中得分95.25分,再次名列全省第一,这也是我市在全省治太工作综合考核中连续三年居于全省前列。

  总的来说,经过全市上下艰苦努力,近年来我市太湖治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特点可归结为五个“得益于”: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作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习总指出,生态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就是生产力,改善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无锡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特别是太湖是无锡的母亲湖,孕育了无锡人民,是无锡发展的优势和财富。对无锡而言,生态问题最突出的是水问题。每到夏季,太湖都会引起各方面的高度关注,甚至引起国内外的频繁炒作,能否安全度夏,是老百姓心头之患,是党委、之忧。践行绿色发展,无锡最需要的是加大水治理力度,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检验无锡生态有没有改善,重要标志是流域水质和太湖水质有没有改善。市委、市把太湖治理放到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就是以太湖水污染防治为突破口,引导全市各级自觉践行绿色发展,形成绿色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让绿色发展在无锡落地生根,还自然一河、还太湖一湖碧波。

  无锡市委、市高度重视太湖治理工作,省委常委、市委李小敏提出要像眼睛一样好太湖,把太湖治理作为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标志性工程来抓。市委、市成立市太湖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和市长担任双组长。2016年3月1日,召开了全市太湖治理暨河道整治工作会议。2017年1月22日,召开了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暨“两减六治三提升”专项行动动员大会。2018年1月24日,召开了全市河长大会。2019年2月18日,召开了全市生态大会。这四次大会都是当年全市第一个全局性会议,无锡连续四年将生态会议作为全年第一个全局性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对生态和太湖治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充分说明了生态工作的重要程度。

  “十三五”我市太湖治理工作以习生态文明思想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旗帜鲜明地走绿色发展道,始终把太湖治理作为无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提出了“强化源头治理、突出精准治理、注重综合治理、推进依理、长效治理”的治理思,强化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系理,紧紧抓住河道整治这个关键环节,打通山水林田湖间的“关节”和“经脉”,盘活山水林田湖这个生命共同体。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河清则水清、水清则湖清。河道一头连接太湖,一头连接排污口。河道整治关系治太全局,是治理的重点也是治理的难点。无锡紧紧扭住河道整治这个关键,围绕解决好重点断面“水质改善”和“黑臭河道”两大问题,对161条重点河道进行系理,全力实施“清水行动”和“活水行动”两大计划,完善“河长制”监管和考核机制,经过3年多整治,全市河网水质明显改善。

  建立治太目标责任制,市每年召开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全体(扩大)会议,与8个市(县)区和市15个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强化定性和定量考核。2019年,我市将299个重点项目列入年度治太目标责任书,每月调度重点工作及项目进展,年终组织考核并进行通报。探索建立了主要污染物排放许可、有偿使用与交易、水区域补偿、绿色保险、绿色信贷等制度。出台《无锡市全面深化河长制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明确河长在河道综合整治工作中的职责任务的通知》,当作为我市治理太湖的创新举措——“河长制”,已由太湖全国,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河长制”管理时,作为“河长制”发源地的无锡,新一轮“升级版”河长制正式全面铺开。我市实施河长制管理的河道已覆盖了全市5635条河道、35个湖泊、19座水库,其中主要出入湖河流实行省级、地市、县区河长。

  近两年来,我们一改往年蓝藻舆情“被动”的局面,主动对接,加强宣传引导。每年启动太湖安全度夏工作前后,我们主动向相关介绍当年太湖安全度夏工作,主动邀请国外内驻江苏主要参观我市蓝藻打捞点、藻水分离站、监测预警系统、水源地及水厂等,并召开太湖安全度夏通气会,主动介绍太湖应急防控工作,让新闻客观、真实、正面地报道太湖蓝藻问题。积极参与无锡作风面对面活动,现场解答蓝藻打捞处置、太湖治理相关问题,普及蓝藻相关知识,引导大众正确认识蓝藻问题和太湖治理工作。2017年5月、等主流深入采访报道太湖治理成效,充分肯定十年治太成效,客观分析当前治太存在的问题,深入思考今后治太工作。由于我们主动宣传,措施得力,近年来关于太湖治理方面舆情较为平稳,未出现大肆炒作太湖蓝藻情况。来源:生态部

  

关键词:摘要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