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文指导> 文章内容

女博士研究卤鸡肉写论文怎么就不对味了?

※发布时间:2016-12-28 10:04:48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近日,陕西师范大学女博士孙灵霞的答辩论文——《八角茴香对卤鸡肉挥发性风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火了。原因是,网友在原本应充满书香气的论文中闻到了饭菜味。大家认为用8万多字的博士论文来研究一种菜品,并且还通过了答辩,实在“太扯”。

  “卤鸡肉味”把舌尖导演陈晓卿也吸引过来——@刘春:@陈晓卿@小宽胖@沈宏非@大董大懂@诗人大厨二毛,你们看看。

  @三体针眼画师:她的专业叫“动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翻译成大白话就是“烧硬菜”。

  也有部分网友认为,这样的论文“接地气”,实实在在对生活有用。

  媒体齐为女博士点赞

  出乎意料,媒体都集体为“卤鸡肉”论文点赞。

  @央视新闻:为“最美味论文”点赞。

  虽然被赞为“最美味”,但这篇文章根本不是讲一道菜,或者厨艺指导手册。@于赓哲教授的改名揭开了这篇论文的真相——《甲基黑椒酚、反式茴脑、大茴香醛、雪松烯、2-甲基丁酸异丁香酚酯等对高温下动物软组织烃脂挥发的影响》。把大白话翻译成术语后,网友瞬间感到“不明觉厉”了。

  孙灵霞的博士导师解释,论文写作期间,经过了大量的实验,数据量也很大,孙灵霞计划花很长时间把这一块做起来,通过研究使得工业化生产的风味尽量达到传统的味道,以便能够实现大规模生产。

  华西都市报称,看看孙灵霞研究这个“小问题”的目的,谁还能说她的研究很无聊呢?

  对待真正的学术研究要心存敬畏,不论是研究导弹还是茶叶蛋。三峡晚报认为这是孙灵霞的可敬之处。

  前几年有个数字说明垃圾论文的数量高达95%,南方都市报阐述自己的理由:之所以认同这种论文,还在于它的原创性。现在很多论文为写而写,抄袭更是有燎原之势。

  是谁让女博士一开始成为了笑柄?

  北京晨报认为,这个论文方向应该并不特别奇怪,之所以引发关注,其背景一个是我国的公众总体科学素养不高,另一个是当前我国学术界的乱象给公众带来的坏印象。

  研究题材无需“高大上”

  最初的科学技术就是从解决人的生活小事开始的,而科技的终极目的也就是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媒体一致认为小切口、接地气的研究正是我们所需要的。

  河南商报称,正如那句网络语,“无聊也是生产力”。我们对题材研究“高大上”的喜好,导致了长时间以来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的浮躁,好像小选题、小角度的论文不值得研究一样。实际上,以严肃的治学态度来说,从来不曾有小或者低级课题的说法。

  孙灵霞的这个小切口就很有实际意义,并有转为生产力的可能。

  新京报“沸腾”评论认为,如果说以往有些科研工作被外界误解和批评,理由常常是“没有实用价值”,那么孙灵霞就太冤了。因为她的研究相当实用,与工厂只有几公里了。连这么接地气的研究都要被吐槽,那些做基础研究的童鞋们岂不是要分分钟切腹自尽才能对得起人民?

  钱江晚报的看法是,卤鸡肉里暗藏的科学道理太多了,把流传千年的秘方古法从经验转化成科学,这就是这项看似不靠谱的研究对传统文化最大的贡献。

  京华时报称,中国式“味觉密码”也需“破译”,孙博士的基础性研究不应被嘲讽,某些人“少见多怪”恰恰印证了相关研究的稀缺与不足。

  三峡晚报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中国厨师做菜,一把刀一口锅一个勺子走天下,换个厨师甚至换个地方,你就有可能做不出那个味。而你去任何一家麦当劳餐厅,吃到的汉堡包不会有太大的不同。前者还龟缩在厨房里,死守着传帮带的老传统,而后者已经走遍全球。

  这些年大家都在问,我们啥时候在科技领域能拿一个诺贝尔奖?但在谈诺贝尔奖之前,有多少人理解并认可“搞笑诺贝尔奖”的价值呢?其评委中有很多人是诺贝尔奖得主,甚至还有搞笑诺奖的得主后来成为了真正的诺奖获得者。新文化报倡议,对于“八角对卤鸡肉影响”之类的科研论文,我们或许还需要更多的好奇心和耐心。

  (记者戴熙婷)

  ·11名腐败官员连续落马发改委称四措施清漏倡廉

  ·三亚书记空缺308天后迎新海南省委常委张琦赴任

  ·部分餐厅变通应对禁设最低消费:制定不同菜单

  ·广东越狱犯被曝性格孤僻打工一月就犯事

  ·高清:福州一美女浑身挂满黄金吸人眼球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