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文提纲> 文章内容

南林大老师没提交一篇论文评上教授高校:只有公共课和基础课老师可以不用考核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4 2:24:55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在三尺任教33年,副教授的帽子戴了12年迟迟难以转正。学生们为他编顺口溜、起外号,有人喊他“冷面判官”,也有调皮的学生称他“翻版曾志伟”。这个并不帅气的54岁大叔,还被提名为江苏省2018年“最美高校教师”。

  如今,作为校内职称新政的首名受益者,他没提交一篇论文仅靠“打分”被评上教授。他和他的学校频频登上各大,赞扬和质疑也同时而来。

  1986年,21岁的蒋华松从北大数学系毕业,进入南京林业大学任教。进校之初的5年里,他的大部分时间是跟在老教师们后边,学习改作业、写教案,要跟学生一起坐在听课,琢磨着怎么把肚子里的“货”讲出来。

  高数属于基础课,学生数量随着大学扩招政策翻倍地增加,老师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随之增加,时间和精力在精耕细作的教学模式下显得左支右绌。他开始为每个上课的班级组建QQ群,把课外时间利用起来解疑答惑。

  除了上课,蒋华松还带领学生在数学建模领域,斩获省内外一个又一个项。日子一直就是这样过着,他一直是学生口中的蒋老师。与他同龄的同学、同事们,大部分陆续成为“赵教授”“钱教授”。被问起这其中的落差,蒋华松说:“天天跟学生在一起,把他们教好了我就很开心。”

  今年3月份,南京林业大学出台职称评审新政策,增设“教学专长型”教授职称,不再以发表论文数量作为考核内容。3个月后,没提交任何论文的蒋华松,以学生和专家打分第一的成绩,“转正”成为该校首位“教学专长型”教授。

  南京林业大学工作人员向长江日报记者介绍,在以往的职称评价体系中,高校老师面临的是“一刀切”境遇,发表论文数量是评职称的硬指标。公共课和基础课教学的老师,现实中承担了大量教学任务,没有条件完成科研论文,评职称的时候非常不利。

  以蒋华松为例,每周要完成20节以上的高数基础课,还要带领学生竞赛团队训练、比赛,能投入到科研的精力和时间很少;另一方面基础课体系发展成熟,难以再有突破性研究。在按论文数量为指标评职称时,难得有优势。

  南京理工大学从2016年开始职称评审,增设教学为主型、重大(工程)项目研究类教授和实验系列教授,评审标准不再考核论文发表数量。该校人事处师资科主任葛星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偏教学和管理的老师按照论文的方式评职称,无法将自己的工作优势为符合标准的论文。还有一些老师参加了国家重大项目,投入了大量精力,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有些项目涉及保密问题,不能发表论文,无法得到更高的职称。有些老师不得不减少本职工作投入,在科研条件不具备情况下却硬着头皮拼论文。

  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处长闵永军说,蒋华松评教授的过程中,没有提交一篇论文。这次职称评审,是“唯论文”评职称之外的一条新通道。

  教师自主申报,学工处向近5年的毕业生发放问卷,对该教师的教学、口碑统计形成数据。教务处随机抓取老师前一年授课中3段教学视频,每段45分钟,组织校外不少于3位国家级或省级教学名师,以及校内教学督导等进行评议。

  学生评价统计是否客观?专家评议如何避免人情分?这一套新的评审系统的标准如何避免主观影响?在赞扬的中,质疑性的讨论同样不绝于耳。

  南京林业大学人事处副处长韩建刚介绍,今年是第一次以新标准评审,时间周期只有3个月,学生评教的统计范围不够广。

  实际上,对蒋华松评审过程中,发放问卷超过5000份。并且只统计毕业生而不统计在校生,就是为了避免在校生碍于自己还在上这位老师的课,产生主观评价。

  毕业生赵俊说,蒋华松老师每节课开始都要点名,但是运算原理、解题步骤讲得通俗易懂,还信手拈来例题举一反三。板书在黑板上写了擦擦了写,一节课要写满三四次,高数课不再是传说中的“课”。课余时间与学生下棋,蒋华松输了也不恼,但是有学生挂科了去找他“”,被他。

  有的学生爱他,有的学生怕他。因此,有人叫他“冷面判官”显示他不近人情,也有人叫他“翻版曾志伟”,体现学生与他的亲近。

  “用论文来考核,标准非常量化,用讲课好与不好来评价,这方面标准似乎很难量化,这是实际中的难题。”韩建刚说,校人事处也在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具体的评审标准。南京理工大学的新标准实施3年以来,实际上也在不断调整变化。比如,在实际评审中发现,偏实践类的教学老师,比如体育、艺术方面的老师,按照“教学为主型”参评,其大量的实践教学无法成参评条件,无法找到匹配的标准。于是,今年该校又新增了“文化素质教育类”教授评审标准,并评出一名副教授。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均对长江日报记者表示,此次比较集中的声音里,“高校教师不发一篇论文也能评教授”这样的理解有误。

  南京林业大学新职称评审体系中,只有公共课和基础课的老师,可以不用考核论文就参加“教学专长型”职称的评选。“教学专长型”是“教学为主型”大类下边细分的子类,其他“教学为主型”职称评审还是会有论文要求,只是权重较低。“也不是鼓励老师都放弃科研职能转向教学职能。新增的评审类别和标准只是对以前标准的补充,相当于多了一个考核维度。并且,这个增加的维度标准含金量不会降低,不是说没发表论文的老师也都可参评,也不是说参评了就能评上。”韩建刚介绍,今年一共5位老师申报“教学专长型”教授、副教授,最终只评出1名教授,副教授则是空缺。而蒋华松在多年教学工作中,也撰写过很多论文,只是这种论文并非公开发表在国家级期刊。

  2016年至今,南京理工大学“教学为主型”教授职称申报者共3人,仅通过了1人;申报副教授职称9人,通过了5人。葛星介绍,新职称评审标准里,论文不是必备条件,但同样可以拿着论文参评,以论文来体现自己的。“除此之外,出版精品教材、开展精品课程、获得一些重大项、在重大(工程)项目担任重要职务,参加评审时则可以不用论文,但评审过程同样严苛,有严格的条件。”葛星说,笼统认为“所有大学老师不写论文都可以评教授”“不写论文评教授会很容易”,在理解上过于片面。

  如果您身边正发生着新鲜事、稀奇事、感人事、突发事,欢迎您第一时间向我们报料,线索一经采纳即有酬谢。 我们的报料渠道:1、我和小保姆24小时新闻热线、手机下载看楚天APP,在“报料”平台里发帖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