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走了很远的,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这一,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黄国平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部分刷屏,也引发网友纷纷讲述自己的成长故事。
这篇写于2017年的论文致谢,在平静淡然的叙述里,呈现了一位寒门学子二十二年的坎坷求学。亲人离世、生活窘迫,人生“重击”接连袭来,他回之以坚毅不屈:“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或者读书都是晚上最开心的事”“高中之前的主要经济来源是夜里抓黄鳝、周末钓鱼、养小猪崽和出租水牛”……“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从大巴山深处的炬光乡到大寅镇,从仪陇县到绵阳市,从重庆的西南大学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昔日少年终于学有所成、苦尽甘来。在这位寒门博士的求学经历里,人们看到了困境之命的顽强内核:让人热泪盈眶的,从来都不是,而是背后的坚韧与奋斗。
黄国平的故事,是“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的生动轨迹。某种程度上,也正是因为抱定了对“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定,支撑他挺过了一次次的。放眼望去,像黄国平这样通过接受教育重写人生的例子还有很多,“感谢贫穷”的北大女孩王心仪,跨越“人生实苦”的男生魏祥,通过自考逆袭的北大保安张俊成,一个个“鱼跃龙门”“改变命运”的案例,也正是这个时代珍视努力、回馈奋斗的最好证明。
时间向前,我们向上。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主要渠道,却绝非唯一。放眼望去,“一个流动的中国”到处生机盎然、活力十足,实现价值的途径愈发丰富。有学者对比2000与2010的人口普查数据发现,十年间,通过勤劳奋斗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人数超过1亿,其中一半以上是农村户籍人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每个人都了不起——无论是走街串巷的快递小哥,还是精益求精的汽修师傅,又或者“为顾客创造美丽”的理发师……大家各自奔忙,而内核如一:个人的劳动与价值得到充分重视,努力付出就能获得相应回报。勤劳耕耘、战胜困难,就能在大时代站稳脚跟、享有,成就大写人生。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改变命运,这是中国人笃信的人生哲学。不管置身何种境遇,不管时代如何变迁,这种朴素的,始终能够给每个人的逐梦程增添希冀的光彩、鼓起的勇气。而无数个体的奋斗故事,汇聚成干事创业的蓬勃能量,为国家建设发展添砖加瓦、为时代浩荡前行注入动力。反过来,当“我的国”积攒足够实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这发展又由全民共享,实实在在化作亿万国民习焉不察的安全感、和平稳定的生活、多元多样的成长途径,以及人生出彩的现实机遇……奋斗与希望深度交织,个体命运与时代持续交汇,最终形成“越相信就越努力,越努力就越成功”的正向循环,推动一国国民不断追求幸福,推动这个国家不断向上生长。
在谈及理想时,黄国平博士写道,“只愿年过半百,归来仍是少年……最后如果还能做出点让别人生活更美好的事,那这辈子就赚了。”有人说,这就是奋斗最好的样子。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份致谢也是对所有奋斗者的鼓励:人生不易,唯努力终有所成。面前,别自己,更不要错过这个伟大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