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文格式> 文章内容

千年藏文古籍文献《菩日文献》电子版已生成

※发布时间:2017-8-14 20:36:11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菩日文献》是具有千年历史的藏文古籍文献,是继《敦煌文献》之后,国内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藏量最多的藏文古籍。《菩日文献》于2002年在日喀则地区聂拉木县菩日村出土,2006年正式成为大学图书馆的镇馆文献。经藏文古籍研究人员8年的抢救整理,目前已完成写本的编目、整理和电子录入存档等工作,古籍影印、文本资料集也将公开出版发行。

  《菩日文献》共有150多种,近12000页。经专家鉴定,其形成年代均在公元13世纪之前,其中部分文献形成于吐蕃时期(唐代)。在,吐蕃时期的文献资料非常稀有,随着上世纪初敦煌文献的发现,才使人们对吐蕃晚期至13世纪的文献有所了解。《菩日文献》涉及内容广泛,大致分为教和文献两部分,教文献包括密仪轨和佛教典籍,佛教典籍中有些是初译本,还首次发现了10世纪左右在流行的民间教的典籍和仪轨。文献包括诗词、赞文、人物传记、书札等,为研究教和文化的起源变化与发展历史提供了原始的实物佐证。

  大学藏学典藏室研究员西热桑布说:“《菩日文献》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中国境内出土的年代最久远,藏量最多的藏文文献,而它的发现却是一个意外。2002年,聂拉木县菩日村的当地人在农田里挖出了一堆过于古老的纸片,但没有引起重视,只是将这些在地下躺了六七百年珍贵文献扎成一捆,随意堆在当地一个经堂的角落。我第一次看到文献时,收藏的状况非常差,我就给他们1000多块钱,让他们好好保存进行一些包裹之类的文献。”

  “当时收进大学图书馆的文献非常散乱,而研究员们经过清理之后,发现总共1万2千多页的文献,尚有1万页保存完好。学校组织专家鉴赏之后,发现这些由古藏墨、古藏纸写成的文献,形成约在8 到14世纪。这些纸片装帧有经折装、蝴蝶装,以及散页装,其中一些神秘的咒语,是地方割据格局时期,一些民间的仪轨,而这些历史上的在以前的文献中鲜有纪录。其中价值最高的,是在2010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大波若波罗蜜经》的初译版本。”西热桑布说。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