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论文答辩> 文章内容

61岁博士生故意不用标点把论文答辩变成秀

※发布时间:2015-5-25 17:11:24   ※发布作者:A   ※出自何处: 

  上个月,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建筑系博士生Patrick Stewart在一组要求严格的学者面前进行了毕业论文答辩。答辩过程还要求了来观看,二十多为好奇人士看着Stewart试图让他们相信,自己149页的论文是有价值的,并不是不完整的,也不是对他人智商的。

  Stewart题为“Indigenous Architecture through Indigenous Knowledge”的论文通篇几乎没有标点,5.2万多单词的论文里没有任何没有句号、逗号和分号。Stewart在文中使用了问号,也用了通用的英文拼写,不过他忽略了其他大多数习惯,包括的大写。论文没有标准的段落,格式看起来也十分凌乱。

  Stewart表示:“我觉得我的论文就像一个很长很长的句子,那又如何?反正大学的论文又没有要求标点和格式。”

  61岁的Stewart来自尼斯卡国族国(Nisga First Nation),他希望用这一举动来让人们关注原住民文化、殖义和学术界对英语语言习惯的。在论文的背景部分,他写道:

  “我这样写不是因为懒也不是因为不懂如何正确使用英语而是作为结构主义设计师的一种语法抵抗许多作家尤其是美国诗人eecummings他在哈佛大学的硕士论文也没有标点人们就说那是大胆创新这些词通常不会用来评价一个打破所有写作常规的作家(哥伦比亚大学的行为委员会我雇佣一个编辑因为似乎我不太懂英语)时代变化真的太快了”

  Stewart表示,一些人很赞赏他的做法,而其他人则很明显不赞同。“有人我说,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我的做法,前会充满困难。”

  他的论文初稿是用尼斯卡国族语写的,却受到了一个位高权重教授的反对,Stewart被告知他的论文不合格,并让他把一字一句都翻译成英语。他回忆说:“我照他说得做了,不过也不能一定会通过。”

  而论文通过对他来说非常重要,否则就意味着他无法获得博士学位。他从2010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尝试,他表示在20世纪90年代初第一次读博士的时候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当时他放弃了,转而把注意力集中在实践工作上。Stewart曾在奇利瓦克的斯托洛原住民族聚居区工作,他设计了几座出名的建筑,包括原住民儿童村。

  第二次回到哥伦比亚大学后,Stewart发现学校对土著研究更重视了,于是决定把他的职业和对建筑的个人兴趣与土著文化结合起来,展开了研究。研究导师Michael Marker表示:“这项研究很有意思,对非土著的学者来说,他的论文引人深思,让人惊讶,我们经过慎重考虑才让他用这种方式。”

  不过最终,论文还是要改的,Stewart缺少标点的写作方式还是让一些教授接受不了。Stewart在二月提交了论文,答辩在4月23日举行,他非常紧张,“当时有5名答辩委员,还有一些旁听人员,场面非常让人。”

  Stewart展示了30分钟,答辩委员提了各种的问题。2小时后,终于有人提出休息,然后又继续提问。答辩结束后,Stewart和观众离场,答辩委员闭门讨论,表决是否让他通过。

  最后这名博士生被叫回屋里答辩委员会告诉他管他什么标点符号呢你通过了

  [Ivyvianationalpost]

  学校都有模板,不按规则来就得去重新打印,就算老师那过了,档案那边也不会给过的

  不光字体大小目录顺序什么的,像引用的文章数目至少也得个五七八篇,少了也得改去,而且还得定成册人家才给看,打印社简直发了大财

  @数学: 之前认识一个开罗大学的辍学病毒学博士生,花了7年时间在南美研究病毒起源,因为从来没有成功发过一篇论文,他了博士资格。而仅仅依靠国际慈善组织的资助,过程中,他义诊了无数当地人,哪里有病毒,他就往哪里钻,依靠最简陋的医学装备,愣是没有让自己受到任何感染,他培训了许多疫区工作的医生,他收集的数据和备忘录,都通过信件无偿地提供给有实验设备的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给了许多病毒学家很多新的思。

  后来他到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又是3年,依然没有发一篇论文,但是他在系里同期生中非常受尊重,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诺贝尔级的水平,只可惜与其他博士生不同,他的学术能力是跟病毒直接对抗之中获得的,

  学院派的那一套,论文能力什么的,他都很渣。而在某些非他擅长的领域,更是B~C之间徘徊的成绩。按照来说,他是处于被的边缘。但学校认为如果这个人不能继续在病毒领域工作,那么会是人类的损失,无可奈何之下,现在派了一个博士生帮助他写论文和帮他刷课。。。

  @233: 倒不如把论文质量搞好一点,每年各校题目大同小异,有些同学直接能从学长那拷份代码,自己写写字准备答辩就完事了..嘛,上学学的全是虚的,论文一下子就脱离书本搞实战了,可能归根结底还是教育方式的问题

  @shifu 所谓规矩就是为了规范大部分人.特例不在规矩制定者考虑的范围内.发表论文是一个最直观便利让其他人认同你学术水平的方式也是经过多年时间由全世界人实践过的可行模式.所以对于你说的特例来说规矩是没有错的.特例最多也只能特事特办.你说的这个人最后就是享受了学校的特别待遇和帮助.而这样的待遇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那样做社会成本太高大家接受不了.

  我还记得论文打印了好几遍。论文格式,最要命的是如下:中英文标点,引用文章的格式和标点,用词严谨性,一。1.以及①,各种上下标缩进,图片插入方式。总之,一篇文章的干货有二分之一就是优质论文了,通常就三分之一。

  @shifu: 不太相信是真的。真有那么高的水平,写一两篇论文证明自己有基本的研究能力很难么?如果不想搞研究读什么博士,应用性的工作读个本科,最多读个硕士就行了。要是只想治病不想搞研究,干嘛不读临床医学,非要读病毒学呢?至于博士课程,不知道埃及怎么算的,在别的地方只有过或者不过的区别,BC都无所谓吧。

  @落叶: 你只是把口语用汉字写出来而已。如果要简单明了表述一些复杂的内容的话就离不开标点符号了。例:①他说 他再也不想上煎蛋了 ②他说,他再也不想上煎蛋了 。③他说:“他再也不想上煎蛋了。”④他说,他再也不想“上”煎蛋了。

  @shifu:

  1、论文并不只是学术派要写,如果这个人真的在病毒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的那些好的操作方法,好的研究手段都是值得写的地方

  2、论文的目的不是跟别人吹你有多牛逼,而是为了共享学术经验。那个学校的做法我不敢苟同。一个从不写论文的人绝不可能对学术界有多少贡献。他可以是一个好的研究者,但绝不可能是一个好的学者。但是博士是一个人作为学者的能力证明。不能写出好论文的人绝不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学校得他那么X就直接聘他啊,又没人只有博士才能被聘。

  @shifu: 数据收集其实是很重要的。这个也是学术贡献的一部分,比如,如果没有第谷,恐怕就没有开普勒和牛顿了。

  从你说的这个人收集数据并发给同行来说,他已经完成了科研环节中的一部分,最后其实拿不拿学位也没啥关系(比如华罗庚和日本的田中耕一都没有博士学位,一样不妨碍他们对学术界的贡献)。头衔什么的都是为体系设计的。

  @w: 所以先学句读而且文盲率极高……而且注解方面出现很多流派,比如“道可道非常道”现在还有三种读法。类似例子还有伏生讲国语。因为只传下书的话根本很少人看懂。

  另:“伏生讲《国语》”这句,我要没加标点的话,你们保准觉得他是港台人。

  就像语言语法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论文格式与结构是为了方便其他研究者引用学习,这个规则已经成为了一个原则,一旦有了先例,评审的专业性、原则性都会受到质疑,越来越多格式种类会不断涌现。也许一篇这样的论文并不影响别人去学习其中有价值的内容,但这样的情况一多起来,对文献的阅读和管理就很不方便。所以与其看的时候不方便,不如写的时候不方便。特例的困难并不是只有改变规则才能克服的,只要发布一套简明易懂的规范甚至模板,就可以省很多人的力了吧

  @数学: 之前认识一个开罗大学的辍学病毒学博士生,花了7年时间在南美研究病毒起源,因为从来没有成功发过一篇论文,他了博士资格。而仅仅依靠国际慈善组织的资助,过程中,他义诊了无数当地人,哪里有病毒,他就往哪里钻,依靠最简陋的医学装备,愣是没有让自己受到任何感染,他培训了许多疫区工作的医生,他收集的数据和备忘录,都通过信件无偿地提供给有实验设备的学术机构的研究人员,给了许多病毒学家很多新的思。

  后来他到美国继续攻读博士,又是3年,依然没有发一篇论文,但是他在系里同期生中非常受尊重,很多人都认为他是诺贝尔级的水平,只可惜与其他博士生不同,他的学术能力是跟病毒直接对抗之中获得的,

  学院派的那一套,论文能力什么的,他都很渣。而在某些非他擅长的领域,更是B~C之间徘徊的成绩。按照来说,他是处于被的边缘。但学校认为如果这个人不能继续在病毒领域工作,那么会是人类的损失,无可奈何之下,现在派了一个博士生帮助他写论文和帮他刷课。。。

  学校都有模板,不按规则来就得去重新打印,就算老师那过了,档案那边也不会给过的

  不光字体大小目录顺序什么的,像引用的文章数目至少也得个五七八篇,少了也得改去,而且还得定成册人家才给看,打印社简直发了大财

  @shifu 所谓规矩就是为了规范大部分人.特例不在规矩制定者考虑的范围内.发表论文是一个最直观便利让其他人认同你学术水平的方式也是经过多年时间由全世界人实践过的可行模式.所以对于你说的特例来说规矩是没有错的.特例最多也只能特事特办.你说的这个人最后就是享受了学校的特别待遇和帮助.而这样的待遇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的.那样做社会成本太高大家接受不了.

关键词:论文答辩